春雷惊百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的节气别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蛇虫鼠蚁。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时节,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光,该种的农作物都可以开始种了。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传统习俗
惊蛰有吃梨的习俗。这是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
农事活动
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惊蛰是耕种的好时节,中国各地随着气温回升,日照增加,由南向北渐次进入春耕时节。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神话传说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惊蛰之日,“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二候仓庚鸣:惊蛰后五日,“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
三候鹰化为鸠:再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惊蛰已到,万物复苏,快走出房门,欣赏满园春色吧。
(供稿:校团委 采写:贾衡 审核:孟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