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导读 >> 正文

艺苑书香,"艺"起读起来——寒假读书活动展示

发布者:团委办公室 [发表时间]:2022-02-23 [来源]: [浏览次数]: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书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丰盈内心世界,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与之相伴。

寒假期间,山东艺术学院团委、图书馆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了“艺苑书香,'艺'起读起来”活动。活动过程中,山艺er们踊跃参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术学院 刘硕彦

寒假中读了《品中国文人》中的李白篇,对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又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书中从独特的角度介绍了李白精彩的一生。

首先是李白为什么起名叫做李白呢?据说是他的母亲有一天梦到了太白金星,之后就有了身孕,就这样李白的名与字,和母亲梦中的一道白光联系上了(太白金星,我们现在叫它启明星)。此外,由于李白小时候在当时的绵州居住过,定居于青莲乡,于是自号“青莲居士”。读到此处,这个浪漫的诗人就更加吸引了我,或许是因为他的神秘,又或许是从小到大读过太多李白的经典诗词,着实让我喜爱。

李白十几岁,就遍读诸子百家。他小时候就写过一首好诗,用来描写萤火虫的:“雨打灯吹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这首小诗受众人称赞,教他的先生逢人便吟诵,而这首诗也体现了他天才的想象力。他不止学文,父亲还会教他剑术。在十二个兄弟姐妹当中,父亲也是最器重他的。

再后来,李白二十五岁出川,开始了他的传奇一生。他登峨眉山留下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他出巴蜀,一路泛舟,巴蜀的崇山峻岭被抛在身后,他写了“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到了庐山写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著名诗篇。他在四处奔波的路上除了为后人留下了美丽的诗作,当然也到处结交朋友,堪称侠客。就像:“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他的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李白作诗一首送他远行,不过此后他与孟浩然,终身相忘于江湖。从二十七岁到三十七岁,李白自我总结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从他的自我评价来看,李白这十年生活的也并不顺利。但正因如此,偏偏造就了他毕生的顶峰之作,名诗不断。艺术是压抑和苦闷的产物,压抑意味着积蓄能量。生命越强大,压抑愈甚,喷发愈烈。而在喷发的过程中,与之相应的艺术形式会前来照面。在各种逆境的压迫下,李白写的诗也是越来越好。关于李白的故事,还有很多,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仔细阅读此书,感受诗人李白精彩的一生。

美术学院 白滢琳

最近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者在这本书写进了自己对生命最深情的思考,读完这本书会让我忍不住沉浸下来去思考,阅读的过程中仿佛时间都变慢了,我对全书印象最深的除了地坛的静谧的氛围就是《我与地坛》和《好运设计》这两章。

在《我与地坛》这一章中讲述了作者史铁生记忆中的一位故人,一位外表漂亮却不幸智力有欠缺的少女。作者文中在思考了“偶然”和“差别”对命运的捉弄。其中让我最深受感触的就是这么一段话: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当美丽和不幸同时出现在这个小姑娘身上的时候,让人羡慕也让人可怜。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流泪了,内心深受感触。我感觉史铁生想向我们传达的一种观点是,如果不幸的命运已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人生呢?或许我们可以在面对人生苦难的时候,或者是不公平的时候,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那么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或许可以尝试着把它看成是一种自我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好运设计》这一章我觉得非常有趣,作者史铁生期望用想象为自己设计出一个完美的命运。但是随着设计即将结束,作者却笔锋陡转,窥到了一丝淡淡的阴霾。不经历一丝波折和坎坷,所有事情都是水到渠成,如愿以偿,这样的生活会幸福吗?于是作者一改以前顺风顺水的美满生活,为自己设计了另一种苦尽甘来的结局,但是又有别的困惑。史铁生用自己的好运设计证明了唯有不断历经痛苦,不断在战胜痛苦之后迎接甘甜的生活才是最有味道的。我们每个人一出生的起跑线不同,但肯定都曾设想过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可以由自己去加料那么我们一定会想让自己变得更完美,但是哪有什么真正的完美,只有不断的经历挫折并打败挫折。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如史铁生所言“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史铁生的文字里渗透着生命的厚重和思维的深度。地坛于史铁生而言,是一座心灵的园林,他人生的每一分钟都在思考,在不停的开悟。我们每个人应该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地坛,在纷乱的烦恼中,在忙碌的生活中,静下心来去思考。或许悲伤不再是悲伤,磨难也不再难以忍受。

美术学院 褚心悦

不论生活多么叫人绝望,却依然要倔强地挺立,骄傲的活着。

----题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因为这样一句话,我认识了余华,邂逅了他的作品--《活着》。洗尽铅华,余味犹存,是我读完《活着》这本书最后的感慨。我为书中的老人福贵的一生唏嘘不已,也感动于他还坚持活着的那份坚强。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故事:福贵一家经历了中国过去六十年以来发生的灾难,由繁荣逐渐走向了衰亡。福贵也在一天天成长,需要肩负着家庭的重担行,活着也变成了他们的愿望。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也足以衬出福贵的乐观心态,活着也变得那么有意义:不只是肉体存留,更是精神上对命运的不服从与顽强。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诸多苦难,一夜间输光祖辈留下的钱,被抓去拉大炮,经受人民公社时期,家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这些灾难的到来无论是对于福贵一家或是读者们来说都是措手不及的打击。但福贵到最后也释然了,只与一头老黄牛相伴,回味过往的日子。作者余华曾在书序中说过:“我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他在苦难中依旧笑对生活。当福贵被抓去拉大炮时,他一心想和家珍再见,和自己的孩子们再见。也许,正是他坚定的信念使他再度回到了家。也许,对于福贵来说,能再度回家便是最大的幸运。福贵对自己评价是“我有时候想想很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在残忍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主人公福贵的生活勇气令人惊讶。

生活的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小说中一个又一个的悲剧使我的心被不断牵拉着,抽搐着。未被社会惊险垂怜的我初读这本书就已经被书中接二连三的事件打败了,我试着将自己代入,发现若是自己的儿子抽血过多死去,自己的女儿难产死去,自己的女婿被水泥板压死,就连自己的孙子都因为自己的疏忽夭折,我定会痛不欲生。但福贵没有,他只是坚定信念,活下去。《骆驼祥子》与这本小说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当我同时阅读,我庆幸,面对生活的压力,不公,祥子堕落了,但福贵依旧保持乐观主义的心态。

看完此书,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诗“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无论再苦再难,不悲观、不消极、不失望,淡然接生活赐予的一切,也许这才是“活着”的意义吧。社会、环境、命运,很多时候是无法选择的,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的态度,或者这也是“活着”的意义。全书以第一人称“我”讲述福贵的一生,读起来真实感十足。许是全文贯穿着苦难中忽隐忽现的幸福闪电吧,如此悲惨的命运和故事,让人读起来却没有太多的压抑感,不适感。故事一气呵成,时代和社会背景、局势发展若隐若现,曾经的苦难和泪水被风吹干以后,留下的是人性中的善良和可爱,命运中的闪光和美丽,像风中摇曳的野花一样,荒野中淡然散发着一丝幽香,回味无尽……

点击下方链接,获取更多活动内容及投稿详情:

https://mp.weixin.qq.com/s/sZUlSgQlSr3MUK03KgrH-Q

读书不觉春已至,一寸光阴一寸金。撷一缕书香,沐春日暖阳春和景明,恰是读书好时光。让我们一起在春天播下阅读的种子,细心施肥、耐心耕作,静待果实成熟的那一天。

(编辑:董舒颖 审查人:邵子涵 初审:刘哲 陈雅婧 审核:井燕 终审:孟庆波)